社会心理学第八版攻击行为,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

admin 人格魅力感悟 31 0

社会心理学第十章-攻击行为:伤害他人

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。 在分析敌意性和工具性攻击行为的原因时,社会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观点。(1)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。(2)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。(3)攻击行为是习得的。

社会心理学认为,这种情况常常是慑于对方的权势,敢怒不敢言,不敢直接攻击;或是碍于自己的身份,不便直接攻击。但是不管是怎么样的情况,由于挫折而产生的愤怒并没有消失,于是就会变着法儿地迁怒于别人和别的事情上。

额,其实核心内容基本没有变,如果你是有悟性,哪本都一样。说说区别吧:价格,第11版约200RMB,是第8版的4倍。作为纸质图书,那是比较贵的一类了。时间,第11版是14年的,内容很新,对当前生活更有指导意义。

攻击行为的定义

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,即对他人的敌视、伤害或破坏性行为。包括身体、心理或言语等方面。攻击行为的类型:根据攻击目的的不同,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两种类型: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。

攻击行为是心理和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可能源自先天条件,也可能是对挫折的反应,或者因挫折而加剧。 攻击行为可能表现为公开的破坏、打架、对人施加痛苦、性暴力或强行夺取等。

攻击行为定义为:意图、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。 该定义涵盖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,当动物发怒时,它们在展示典型的社会性攻击行为;当掠食者前行在猎物之后,它们表现的是静息的攻击行为。

攻击性行为定义:此行为旨在伤害他人的身体或心理。它包括身体、心理或言语的敌意或破坏性动作。 攻击性行为的分类:基于攻击的目的,攻击性行为可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两种。

攻击性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,工具性攻击,无意性攻击和表现性攻击。敌意性攻击,是以伤害对方,让对方背负损失为目的的。

无意性攻击:通常,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会无意地伤害到别人,这称为无意性攻击。表现性攻击:表现性攻击对于攻击者来说是一种快乐的感觉体验。它是指儿童从对某人无心的伤害,或者从妨碍某些人的身体行为中获得的乐趣。

社会心理学第八版攻击行为,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-第1张图片-333体育

标签: 社会心理学第八版攻击行为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